極地小巨人「海功號」下水50年,台灣成為美式圍網漁船建造大國。(海巡署北部分署第二岸巡隊提供)〔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我國第一艘自主設計與建造的大型漁業試驗船、也是世上最小的極地探索船「海功號」下水滿50週年,曾遠赴南極海4次、見證台灣海洋科研發展史,目前昂然佇立在基隆八斗子碧砂漁港,成為重要地標,帶動台灣成為美式圍網漁船的建造大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國立成功大學漁船及船舶機械研究中心攜手合作,近日在基隆舉辦「海功號50歲慶生會暨海洋教育推廣講座」。籌辦人高科大副教授洪文玲及王治平說明,「海功號」過去是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水產試驗所的漁業試驗船,1975年正式下水,肩負著漁業試驗與資源調查重任;1977年更勇闖地球最南端,參與南極磷蝦的探測任務,成為全球成功航行於南極海的最小研究船,因此贏得「極地小巨人」的美名,而「海功號」設計與建造是委由我國當年最大的民營造船廠、豐國造船負責。請繼續往下閱讀…首席造船設計師劉啟介表示,最初在設計「海功號」時,僅知道水產試驗所希望打造一艘中層拖網漁船,以便研究該漁業技術,之後臨時接到「海功號」要遠赴南極消息,所幸他一開始即加寬船身,讓船隻可承耐10至11級的風浪,有了建造「海功號」經驗,我國造船業的漁船建造能力,由原本的350噸躍升到700噸,不久後又建造另一艘大型漁業試驗船「海富號」,這一連串的造船技術演進,讓台灣成為目前漁業界最受推崇的美式圍網漁船的建造大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典藏組主任陳麗淑、八斗里里長杜劍秋、海巡署北部分署第二岸巡隊副隊長李勃毅、過去將「海功號」提報為海洋文化資產的兩位提報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文史人士青年賈伯楷,以及基隆文史團體雞籠卡米諾、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均一同替「海功號」慶生。海功號首席設計師劉啟介分享海功號設計與建造經過。(蘇聖惇攝/高科大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來源:自由時報